4月26日全国疟疾日,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通知
发布时间:2024-04-26新闻出处:文字来源于网络浏览量:
每年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
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,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,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,
每年发病人数为1.5亿,死于疟疾者约200万人。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,尤其南方,由于流行猖獗,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;
由于当时没有有效药物治疗,疟疾病死率也很高。解放后,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,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,
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。近几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,疟疾发病在局部地区尤上升趋势,加强疟疾防治、防止其卷土重来具重要意义。
2007年5月,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,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“世界疟疾日”。
我国结合实际情况,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“全国疟疾日”。
今年的宣传主题为“防止疟疾再传播,持续巩固消除成果”。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
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的通知明确,我国每年仍有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,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,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。各地要充分认识输入性疟疾防控
对于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、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,进一步加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。
2021年6月30日,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中国消除疟疾。那么消除疟疾后,疟原虫就从环境中消失了吗?
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有关专家表示,答案是否定的。消除疟疾具有地域性,一般指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无本地疟疾传播。疟原虫不会因为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而在环境中消失。
2024年1月,广东惠州、山东烟台等地疾控部门均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。专家表示,公众不可对疟疾掉以轻心,要高度重视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再传播的风险。
出国旅行,如何预防疟疾感染?
要做好个人防护,增强主动就诊、及时治疗的意识。
具体举措包括出国前,应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,做好防护用品准备;在疟疾流行区工作或生活时,可采用蚊帐上喷洒杀虫剂,使用蚊虫驱避剂,穿长袖衣和长裤等灭蚊防蚊措施:
在旅行期和回国后1个月内,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若出现相关不适症状,及时就医;入境和就医时,应主动告知旅行史,以便进行疟疾排查。
防治小知识: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。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,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时,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。
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、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、繁殖关系密切。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暖、雨量较多,蚊虫能大量量繁殖。
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,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。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。所以,人口流动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。
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,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的血污染贻儿伤口,由母体传给胎儿,造成先天性疟疾,也可经输血传播。
疟疾的临床表现:
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、恶性症和三日疟三种。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“发冷”,并且发抖得很厉害,这在医学上叫做“寒寒战”,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,
热度可以高达40℃,大约经过了3~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,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。除了发冷、发烧以外,病人常常感到无力、疲乏、不想想吃东西,头晕、背部四肢酸困。若是小孩,
有时可出现抽风。重症疟疾病人,可见昏迷、谵语、脖硬、危及生命。
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
1.患了疟疾,应及时治疗,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。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,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。
服用用方法是二药合用,连服8天。为了防止复发,第二年春天,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,以达到根治。此外,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。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,
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,但是需要经常服用。治疗恶性疟使用蒿甲醚、双氢青蒿素疗效较好。
2.除了药物预防外,关键是要做好防蚊、灭蚊。应清除垃圾、杂草、填平污水坑;宿舍要挂好门帘、窗纱、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;可喷喷洒DDV、灭蚊灵,也可点蚊香、灭蚊片及艾蒿等。
3.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,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。
蚊虫是主要的传播疟疾的媒介,必要时请专业的虫害防制人员进行防制蚊虫以减低传播风险。